學程式語言知道這些,讓你有更穩固的基礎! -JY. MN 軟實力
什麼是程式呢?
既然要寫程式,當然要先了解程式的概念與結構流程。可以想像程式設計師就是一個編劇,針對想法實現在某種情境中,有哪些角色、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對應適時做哪些動作或是需要講哪些話,跟著劇本依序的完成該做的事情。說這麼多!那什麼是程式(Program)呢?可以形容電腦依照程式設計師給予劇本內的一組指令所組織而成。希望你們看得懂這句話 😄
結合以上的敘述定義中,由上圖可以整理出三的重點:
- 劇本=程式,換句話說程式是由情境所構成。
- 情境裡面擁有各式各樣的指令與模組,來達成指定任務。
- 必須擁有基本的開發工具與環境。(例:Visual Studio)
在重點2中提到利用指令來達成指定任務,其實就是要來我們解決實際上的問題,在工業應用上,通常都是將原本人工作業改由電腦程式來完成。我們可以將人工作業定義出五個基本模組:
- Input(輸入):給予處理所需資料。
- Process(處理):針對特定需求處理資料。
- Output(輸出):將處理完畢資料進行拋出。
- Storage(儲存):這裡形容暫存的變數(Variable)、檔案讀寫或是資料表。
- Feedback(反饋):將系統的輸出返回到輸入程序或處理程序中,並且改變輸入程序或處理程序,進而達到指定任務。
程式流程與資料流架構
在劇本中利用這五種模組的運作來達到特定需求,例如:公司行政系統內,人資系統為一本劇本、薪資系統為一本劇本、出缺勤系統為一本劇本,每本劇本會依照需求不同而影響前述五大模組的設計。接下來介紹程式中資料流處理架構:
- 資料輸入:
- 資料處理:
透過程式中暫存變數、外部資料、使用者介面的輸入資料等等的方式,將資料進行組織、整理或是加以運算,進而的到我們所需要的資訊。
- 資料輸出:
程式中的資料輸出其實是將處理後的資料當成結果輸出。程式中的資料輸出其實有很多用途,可以當成是程式運作的最後結果,也可當作訊息的回饋或填寫特定的 log ,另外也可以將輸出結果作為使用者介面的控制元件更新。
總而言之,不論程式多麼龐大或複雜,都可以分解成輸入、處理與輸出這三部分,所以不管學習任何程式設計都必須先將這三個部分相關指令具有一定程度的瞭解,瞭解資料流的架構後對於程式設計或看別人的程式都有所幫助。




留言
張貼留言